高级搜索:
专家访谈

专家访谈

旷世伟人毛泽东的公文写作艺术(之十四)

作者:岳海翔 来源:中聚达公文学教育研究中心 时间:2019-10-08 16:38:51 浏览次数:

整派理枝,义脉流畅
——毛泽东公文的谋篇艺术


收入《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属于公文方面的文章,约占《毛泽东选集》全部文章的60%。这近百篇公文,仅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为党和国家起草的重要公文的一小部分,然而仅这一小部分,足已使我们为毛泽东同志那高超的公文谋篇艺术所倾倒。
公文谋篇是指对公文篇章的谋划,这种谋划与文学作品的谋划一样需要艺术。毛泽东同志那风格独特、严谨周密、融汇贯通、鲜明生动、明白显露、条理清晰的公文谋篇技法,是毛泽东同志公文艺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是我们学习、提高公文写作技能的一面镜子。
从总体上看,毛泽东公文谋篇艺术的主要表现是: 
一、篇前撮要
    这是毛泽东同志从理论、实践方面一再倡导、体现的一种谋篇技巧。经他提议并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见书后附录)明确指出:“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然后,再作必要的解释。长的文电分为几段时,每段亦应采用此法。”这段话十分清楚地告诉人们写公文要讲究“篇前撮要”、“段前撮要”,它有利于增强公文主旨的表达效果,便于阅者把握制文的背景、依据及中心思想。
    毛泽东同志不仅要求人们在公文谋篇上要采用这种手法,而他自己更是率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例如《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一文,在提出两个方面规定之前,毛泽东同志在篇头处先用“为了及时反映情况,使中央有可能在事先或事后帮助各地不犯或少犯错误,争取革命战争更加伟大的胜利起见”一句话表明了制发这一指示的目的;又如《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提出四点命令要求之前,毛泽东同志先是在篇头处,简要概括地讲明了制发本令的原因及根据;还如《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这份通电,更是篇前有撮要、段头有明旨。开篇用了九十多个字交代了制发本电文的原因、背景与目的。在电文的主体部分,共讲了十个问题,每个问题之前都有一个段旨,诸如“一曰全国讨汪”“二曰加紧团结”“三曰厉行宪政”“四曰制止磨擦”…“十曰实行三民主义”等。    
二、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毛泽东同志公文谋篇艺术的又一体现。开门见山也叫“起句立意”,即文章一开始,就要切入主旨,鲜明地提出问题、亮明态度,切忌在公文的开头处像文学写作那样制造“悬念”或兜弯子、绕圈子、捉迷藏。
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大量公文是非常讲求“开门见山”的,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例如《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一文的开头:“过去几个月内,我党领导人民在肃清敌伪和粉碎国民党向解放区进攻的激烈斗争中,得到了伟大的胜利。全党同志齐心协力,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了显著的成绩。一九四五年即将过去,一九四六年各解放区的工作必须注意如下各点”。这是一份指示的开头,开宗明义,十分鲜明。
又如《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文章一上来,单刀直入,切入问题所在:“反对对敌人的力量估计过高。”干脆利落,直笔而起。这种一刀切出西瓜瓤的手法,使文章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再如《关于工商业政策》一文,第一句就把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某些地方的党组织违反党中央的工商业政策,造成严重破坏工商业的现象。”随即亮明作者的态度:“对于这种错误,必须迅速加以纠正。”而《愚公移山》在这方面更有独到之处,开头是一个明确的结论句,随即讲明这一结论的依据所在:“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显得十分有力。公文写作要讲究“开门见山”,以直笔为贵,这样有利于让人更好地了解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使主旨明白显露。
三、头尾呼应
    例如毛泽东同志于1930年1月5日为了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而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著名书信,对在公文谋篇上如何做到首尾呼应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书信开头先是提出了一个值得严肃注意的问题,即“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当书信结束时,毛泽东同志为了使思想连贯,从整体上进一步加深人们的认识,对开头处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呼应式的回答:革命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种谋篇技巧,对于保持一篇公文的完整性,增强公文的可读性以及加深阅者的印象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点轴扇开
    无论是《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还是《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毛泽东同志都没有单独写一个开头,而是平等并列地进行表述。前者写了十二个问题,后者写了九个问题。这种谋篇技法的特点是:将所叙之事、所言之理,以一篇公文的主旨,即它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为“点”作“轴”,分作多角度,平等相对地列开,它很像一个张开的折扇的半圆形扇面。这种谋篇技巧的功能,在于使文件内容条理清晰、易于把握。例如《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毛泽东同志就是以“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为“点”作“轴”,扇开式地并列讲了“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互通情报”、“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学会‘弹钢琴’”“要‘抓紧’’“胸中有‘数’”“安民告示”“精兵简政”“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力戒骄傲”“划清两种界限”等十二个问题。这种“点轴扇开”的谋篇形式,又恰似“孔雀开屏”一样壮观美丽。
五、层层进逼
     毛泽东同志起草的许多篇公文,使用了层层进逼的谋篇技法,使人读后深深感到其逻辑的严密。所谓“层层进逼”,即在通篇文章中,对所叙之事、所说之理,按照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始到终、由窄到宽、由表及里、由近到远的逻辑顺序分层递进地予以表达,使人感到脉络清晰,顺理成章,步步深入,合乎规律。例如《两个中国之命运》一文,开头先提出“两种命运”,进而引出“两条道路”,指明“两个前途”,以此为前提,又继而提出了今后党的总任务,最后明确实现党的总任务的四个有利条件,层层进逼,循序渐进,印象深刻。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先提出在反对日本进攻的问题上,存在“两种方针”,一是共产党的坚决抗战的方针,一是国民党的妥协退让的方针;进而指出,由于方针不同,出现了相互对立的“两套办法”,必然带来“两个前途”;最后,得出结论:“一定要实行第一种方针,采取第一套办法,争取第一个前途”,“一定要反对第二种方针,反对第二套办法,避免第二个前途”。全文从方针到办法,从办法到前途,最后归到结论,步步深入,融汇贯通,浑然一体。
六、明知故问    
    明知故问,无疑而问是汉语修辞的一种重要辞格,即设问。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论人民民主专政》以及建国以后发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文章中,都充分运用设问的修辞技法进行谋篇。这种谋篇技法的特点是:作者直接向阅者发问,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阅者注意,然后通过明答(即自我直接回答)或暗答(即寓意于文中、不直接回答)的方式,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主张、结论等强调出来,借以增强公文的表达效果。
   毛泽东同志在运用“设问” 进行谋篇上,大体有四种情况:一是置于公文标题处。例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样的标题,引人入胜,发人深思,醒目生动。二是置于篇首,一问一答,借以显明主旨。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除标题外,开头一段即是。三是置于段首,借以作为全段的立论。例如《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多处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来明确段旨。四是置于篇尾,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例如1949年4月30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起草的一份声明的结尾:“过去数年内,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政府是帮助国民党反对我们的,难道艾德里先生也忘记了?被击沉不久的重庆号重巡洋舰是什么国家赠给国民党的,艾德里先生难道也不知道么?”
  七、泾渭分明    
    所谓“泾渭分明”,即指一篇公文在阐述正面观点、正确思想、成功作法、规范行为的同时,伴随着要指出什么是反面观点、错误思想、失败作法与不应当有的行为。这是公文谋篇的一种重要技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公文思想的严密与政策的完整体现,易于下级贯彻执行。我们阅读毛泽东同志所写的公文,在这方面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例如“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近查有些(当然不是一切)领导机关,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的习气甚为浓厚……此种情形必须加以改变。”
   毛泽东同志不仅把“泾渭分明”的技法运用于段语的组织上,更应用于篇章的设计上。例如《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比讲了一位“老人”与一个“老头”在对待挖山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的态度,进而明确地告诉人们在贯彻执行党的“七大”路线上,什么态度是正确的,什么态度是错误的。又在在《两个中国之命运》一文中,毛泽东同志从“两种命运”讲起,引出“两条道路”,指明“两个前途”,然后归结到一个结论上,同样采用的是“泾谓分明”的谋篇技法。
  八、珠联璧合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讲到:“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一篇文章充满了这些符号,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毛泽东同志的上述两段话指明了公文写作的一条根本的内在规律,即在谋篇上不论采用什么外在的形式或体式,其内在规律却必须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修辞上讲可以称之为“顶真”、“联珠”。运用“顶真”、“联珠”修辞法对公文进行谋篇布局,有利于突出主旨,使所写出的公文符合党和国家公务活动的客观运动规律,顺乎自然,顺理成章,方便执行,也就是达到“璧合”的要求。
     我们翻阅毛泽东同志写下的一篇篇文件,不管使用的是什么文种,也不论外貌上采用什么方式,其内在却毫不例外的是首先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是解决问题。以《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一文为例,文章一上来先是提出问题,然后从四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了深刻有力的分析,最后一段文字是纠正的具体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