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专家访谈

专家访谈

旷世伟人毛泽东的公文写作艺术(之八)

作者:岳海翔 来源:中聚达公文学教育研究中心 时间:2019-10-08 16:43:09 浏览次数: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公文,而且还就公文写作问题作过许多专门论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公文的理论宝库。

旷世伟人毛泽东的公文写作艺术(之八)

出神入化    溢彩流光

                    ——毛泽东公文的生动性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公文,而且还就公文写作问题作过许多专门论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公文的理论宝库。

把公文写得生动活泼,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把:“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作为党八股的罪状之一加以声讨,指出“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么?”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更加明确地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这就把公文写作的生动性问题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来认识。

毛泽东同志不但谆谆告诫人们要把公文写得生动活泼,而且他自己更是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我们写下了大量极其生动的公文范例。    

从总体上看,毛泽东公文写作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活用词语。亦即突破词语的一般用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其特殊意义。例如《质问国民党》一文中有这样的文字:“这也是国民党人说的话儿呢!我们常常觉得,这一类(物以类聚)国民党人的嘴里,是什么东西也放得出来的,果不其然,于今又放出了一通好家伙!”从感情色彩上讲.“放”系一中性词,没有褒贬意义,但由于作者的活用,便使之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明“这一类国民党人”是在“放屁”,既含蓄又辛辣,生动传神。

又如,关于重庆谈判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要“针锋相对”。他说:“‘针锋相对’,要看形势,有时候不去谈,是针锋相对;有时候去谈,也是针锋相对。从前不去是对的,这次去也是对的,都是针锋相对。”这段文字,通过对成语“针锋相对”的活用,颇富哲理,生动有力地说明了重庆谈判的必要性。

二是妙用辞格。现代汉语修辞学中的辞格很多,不下数十种。在毛泽东公文中,大多数都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如排比、层递、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引用、对仗、析词、精警、反语、比拟乃至向来被公文写作领域视为“禁区”的夸张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使行文形象生动,溢彩流光。不妨举述几例:

(一)“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段文字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前景的展望,运用比喻辞格(以“暴风骤雨”作喻体),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农民运动崛起的态势及其发展方向,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农民运动的历史画卷。此外.文中“迅猛”、“压抑”“冲决”“迅跑”等一系列形象化词语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行文的生动色彩。

(二)“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此例系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之“快要”二字所作的解释。作者运用排比(以“它是”为提示语)和比喻(以“远方来的航船”“初升的朝日”“将出世的婴儿”为喻体)两种辞格,极其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了中国革命高潮到来的必然性,从而有力地驳斥了当时有关革命高潮问题的虚无主义论调,坚定了人们的必胜信念。

(三)“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要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反对党八股》)

此例中,作者运用比拟辞格,将“教条主义”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赋之以人的动作,使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生动又形象,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的弊端。

三是描绘形象。在毛泽东公文中,由于内容表达的需要,有时还出现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和情节建构,使行文异彩纷呈。例如:

(一)“第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即用其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剩余。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的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这种人胆子小,他们怕官,也有点怕革命。”(《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这段文字,作者运用漫画的笔调,对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动摇性特点作了细致刻划和描绘,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生动传神。

(二)“反对农会的土豪劣绅家里,一群人涌进去,杀猪出谷。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动不动捉人戴高帽子游乡,‘劣绅’!今天认得我们!”很显然,这样的形象描绘是极其生动的,能够给人以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谁?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他说。此桃子的所有权属于我蒋介石,我是地主。你们是农奴,我不准你们摘。”(《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这段文字,作者采用漫画式勾勒形象的方法,夹叙夹议,把蒋介石一副政治流氓的丑恶嘴脸活脱脱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具有鲜明的讽刺意味。    

四是讲求韵律。毛泽东公文中的许多篇章,十分讲究韵律的和谐,有的直接采用歌谣语体表意,例如:

(一)“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各界人民,协力救亡。…···”(《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二)“军长叶挺,领导抗敌,卓著勋劳;此次奉令北移,突被亲日派阴谋袭击,力竭负伤,陷身图圄。”:…愤慨之余,殊深轸念。”(《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

这种歌谣语体多押韵并可歌唱,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一般多用短语句式,两、三个乐句为一组,富有很强的节奏感,读之朗朗上口,明快隽永,颇为生动。

五是表达独特。毛泽东公文中的有些篇章,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创新,具有独特的风格,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例如《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通篇采用面谈的口语形式,委婉含蓄而又柔中带刚,如“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下去,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显见,这样表达,生动活泼,明快犀利,耐人寻味。如果改用书面语形式,不仅与该促降书的题旨和情境不相协调,而且会使行文黯然失色,进而达不到应有的表达效果。

毛泽东公文写作的生动性艺术多姿多彩,酣畅恢宏。认真研究和总结其规律,对于提高当今的公文写作品位,更好地发挥公文效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