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专家访谈

专家访谈

旷世伟人毛泽东的公文写作艺术(之十一)

作者:岳海翔 来源:中聚达公文学教育研究中心 时间:2019-10-08 16:41:20 浏览次数:

 引人憧憬  催人奋进

                        ——毛泽东公文的鼓动性


强大的鼓动性是毛泽东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将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运用综合性、系统性的文字鼓动手段,使其公文既博大精深,又气势磅礴,给人以革命的道理和胜利的前景,给人以永往直前的激励和克难制胜的动力,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战斗的号角、进军的战鼓和夺取胜利的伟大旗帜。
从总体上看,毛泽东公文的鼓动性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鼓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对敌斗争的。例如《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祝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重大胜利》等。二是鼓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解决内部矛盾,加强自身建设的。例如《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三是鼓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例如《论十大关系》、《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等。毛泽东公文的鼓动性,对当代公文写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和指导意义。    
一、寓鼓动于哲理之中(或称哲理性鼓动)    
毛泽东同志的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创立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理论,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在极大的启迪和深邃的思辩中弄懂道理,明确方向,振奋精神,并为之奋斗不息。
(一)政论式的思辩鼓动
毛泽东同志的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寓教益于哲理之中,寓思辩于鼓动之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人以哲学的思考、哲学的批评、哲学的引导,增强了鼓动的深度,加大了鼓动的力度,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启示录”和“教科书”。例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党内曾有一部分同志的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在1931年至1934年使中国革命遭受到极大的损失。为了纠正这两种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撰写了著名的两篇哲学论文《实践论》、《矛盾论》,并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进行了讲演。这两篇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原理,分别得出了结论:《实践论》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矛盾论》总的结论是“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这就使党内的同志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错误的根源、危害和纠正错误的重要性,使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
(二)深入浅出式的思辩鼓动
语近而旨远,言浅而意深,是毛泽东公文思辩性鼓动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他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因事行文,因人用语,针对性强,将深刻的哲理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加以表述,使受文对象能够接受,乐于接受,在平实的语言中,领会深刻的“理”。例如《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就是吃饭也是如此。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吃饭:这顿饭我们能够吃下去。但是具体地吃,却是一口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这叫做各个解决,军事书上叫做各个击破。”深入浅出、鞭辟入理地论述了对敌斗争的“概念”和原则。
(三)逻辑式的思辩鼓动
1、层层推理,层层引深,层层揭示,环环紧扣,将鼓动推向“高潮”。例如《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因此,共产党员又应成为学习的模范,他们每天都是民众的教师,但又每天都是民众的学生。只有向民众学习,向环境学习,向友党友军学习,了解了他们,才能对于工作实事求是,对于前途有远见卓识。……高度地发挥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才能动员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通过两个大层次,若干个小层次,阐述了共产党员要做到实事求是和具有远见卓识的重要性,并指出了达到这两个要求的途径,可谓发人深思,催人努力实践。
2、直截了当地或用设问和反问的句式提出两个相悖的问题,分而论述,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富含哲理。例如,在《论持久战》中,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用战争反对战争,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有破有立,弃恶扬善,爱憎分明。
二、寓鼓动于事实之中(或称事实性鼓动)    
公文中的成绩最能鼓舞人,事例最能感动人,方针、政策最能指引人,分析问题和形势、指出途径最能激励人,表达决心和信心最能感召人,展现光明的前途和胜利的前景最能振奋人。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唯实、唯真的基础上。只有实与真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鼓动力量。毛泽东公文的鼓动性正是集诸要素为一体,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用铁的事实“说话”,让人折服,凝聚力量,鼓舞士气,从而将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起来、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共同实现奋斗目标。
(一)用成绩和分析鼓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取得的成果自己最知道其中的艰辛、其中的血汗,最知道来之不易。因此自己也最珍惜,也最感到骄傲,总结、宣传和肯定这些成果,也最能鼓舞人心。例如《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十七个月(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为止,十二月的尚未计入)作战,共打死、打伤、俘虏了蒋介石正规军和非正规军一百六十九万人……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二)用方针和策略鼓动
一个方针、一个策略乃至一个口号,提得有理、有据、有力,直接地、充分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信念,就能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和鼓动力,就能变成为之奋斗的实际行动。最有代表性的是《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在“两种方针”一题中,我党向全国发表的抗战宣言最具中华民族的危机感和抗日的紧迫感,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华北!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文中第二题“两套办法”中提出了我党实行坚决抗战的八大纲领,具有很强的策略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用犀利的笔锋向敌人进行了义正辞严的正告。这篇公文,可称得上是抗日的动员令、宣言书和檄文,指引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三)用光明的前途和前景鼓动
毛泽东同志的一些公文往往在总结成绩和教训,精辟分析国内外、当前和长远形势,确立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指出光明的前途和发展前景,让人感知,令人希冀,催人实现。例如,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当着天空中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再如,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文中指出:“完成了这个任务,就一定能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