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专家访谈

专家访谈

旷世伟人毛泽东的公文写作艺术(之十二)

作者:岳海翔 来源:中聚达公文学教育研究中心 时间:2019-10-08 16:41:00 浏览次数:

三、寓鼓动于形象之中(或称形象性鼓动)
毛泽东同志的公文之所以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善于借助景物、事物、人物、典故、事件,乃至俗语、谚语等“活”的“载体”进行言志、说理、抒情,把静态的文字动感化,把抽象的说教形象化,给人以“通感”,以思索,以联想,以美感,以共鸣,可以深化主题、强化论点、优化论据,丰富文章 的意境、意蕴,驰骋人们的想象力,增强行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据不完全统计,在《毛泽东选集》1-4卷中,这种“借助”有近千处之多。这不单单是一个公文写作的技法问题,也是一种对我国古代公文写作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更是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修养和素质的综合体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使鼓动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一)借助景物提高鼓动性    
毛泽东同志的公文不是呆板的叙述、说教,而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将革命的情怀、革命的道理、革命的志向寓于景物之中,给人以画面感,增强人们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例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结尾:“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栩栩如生,十分形象地昭示了革命的强大生命力和光明的前景。
(二)借助事物提高鼓动性
依托于一种物体的运动规律或凭借一个物体巧譬善喻,进行说理、言志、抒情。例如《关于重庆谈判》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通俗形象、入情入理地表达了我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关系。再如,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谈到,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用“烈火烧死野牛”,惟妙惟肖地阐发了人民战争的伟力。
(三)借助事件提高鼓动性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毛泽东同志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古今中外的一些知名的、重大的历史事件置入公文之中,用以说明观点,教育群众,抨击敌人。具体而言,主要有:(1)革命事件。例如,《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用“一二·九运动”唤起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2)反革命事件。例如在《反对投降活动》一文中引用了“太平洋国际会议,即远东慕尼黑阴谋,批判中国投降派的观点、作法和阴谋,告诫人民对敌人不能抱任何幻想,只能坚决斗争到底。(3)战争事件。例如,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了我国古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例,论证了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战胜敌人的战略步骤,批判了军事冒险主义,揭示了我军暂时的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退是为了更大的前进的道理。
(四)借助人物提高鼓动性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毛泽东同志的公文往往通过对他人的追忆和评价,抒发爱憎情怀,言志明理,警示世人。(1)借伟人说教。例如,为庆祝斯大林六十岁生日所写的《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深深地表达了我国人民对斯大林的敬爱,对苏联的友谊之情和对苏联援助的感激之情,指出友谊和支持是夺取胜利的保证。(2)借友人说教。例如著名的祭文《纪念白求恩》,颂扬了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批评了与之相反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感人肺腑,情深意切。(3)借助革命同志说教。例如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通过对张思德同志的悼念,讲军队的性质和宗旨,讲团结和协作,讲纳谏,讲革命的生命观和革命的英雄主义,鼓励人民“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4)借古人说教。在我党的七大闭幕词,即《愚公移山》中,动员共产党员带领中国人的人民大众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5)借敌人说教。例如《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批驳了美国白皮书的一些反动观点,辛辣地讽刺了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告诫一些人丢掉幻想,指出美国的侵略政策必将彻底失败,对敌斗争要进行到底。    
(五)借助古文提高鼓动性   
为了增强公文的说服力,毛泽东同志将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和其中的典故(成语)、哲言信手拈来,生发开去,准确得当,举一反三,启迪人的心智,强化文章中的观点,产生事半功倍的宣传教育鼓动效果。这类借助和征引在他的公文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例①《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一文中征引了《论语·子路篇》中“欲速则不达”的成语,告诫大家做事情应一切从实际出发j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单纯追求速度,就会犯盲动主义的错误。例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引用了《孟子·尽心上》中“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哲言,教育我党在领导群众行动时,应循循善诱,象张满的弓,不发箭,作跃跃欲试之姿,去引导其他学射箭的人,鼓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例③《矛盾论》一文中连续征引了《山海经》中的“夸父追日”、 《淮南子》中的“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和《西游记》、《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六)借助民众生动的语言提高鼓动性    .
毛泽东同志的公文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中除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的理论外,为了贴近群众,更好地宣传、组织、发动群众,投身革命,大量地引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俗语、谚语、方言、俚语,与群众交心、谈心,用群众的语言论述革命的道理,用群众的语言教育鼓动群众。例如,毛泽东同志为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堪称是当地群众的“语言库”,使人置身于一幅农民运动和乡村风俗的画卷之中。用群众的语言侃侃而谈,或平实、或诙谐、或风趣、或辛辣,鲜明地提出了农民运动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 这一革命立场问题。再如,为了阐述党内的团结问题,引用了  “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为了抨击反动派,用了“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为了加强学习,用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这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既蕴含朴素的道理,又可以使人产生“类比”联想,强化了表述效果。       
四、寓鼓动于语势之中(或称语势性鼓动)
毛泽东公文的鼓动性还在于他把公文写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有一定的章法规律可循。他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一个论点,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段落与段落,章节与章节、题目与题目乃至词韵与词韵进行优化组合,搞好公文的“包装”,给人以视觉上的建筑美和听觉上的音韵美,既排列有序又起伏跌宕,既波澜壮阔又铿锵有力,构成雄浑的文势、雅俗共赏的文气和不拘一格的文风,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强大的鼓动气势。
(一)一个重要的观点纵横反复阐述,增强鼓动效果
为了印证和强化一个重要的观点,或在一个段落内,或在整篇公文的几个层次中不惜笔墨,集中“焦点”反复推出其相似的“特写”镜头,进行纵向的或横向的或纵横交织的论述,给人打下深深的烙印。例①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用平行式的手法列举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全面具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发聋振馈。例②《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什么战争也没有了,反革命战争没有了,革命战争也没有了,非正义战争没有了,正义战争也没有了,这就是人类的永久和平的时代。” 在一个段落内分两个层次,共用了十几个有关战争性质的词语、句子,进行纵横交错的论述,充分表达了消灭一切战争的志愿。
(二)一个词语反复连用,增强鼓动效果    
  用几个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或复句连续使用,带有古文修辞“互文见义”的味道,用以增强文章的气势。(1)复句连用。例如《勤俭办社》一文的按语:“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通过连用四个“勤俭”构成的排比句,用以加深人们对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的认识。(2)词组连用。例如《中国人民解疗文军宣言》中的话:“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全军一致,不允许任何破坏纪律的现象存在。”四个“一致”强化了执行政策,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重要性。(3)副词连用。例如,《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的话:“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三个副词“越”,加重了语气。观之句式工稳,读之琅琅上口,使鼓动的氛围更加浓郁。
(三)卒章显其志,增强鼓动效果
 毛泽东同志公文的结尾颇具匠心,或预示光明的前途、前景;或得出精辟的结论;或提出革命的誓言和口号等,以突出公文的“闪光点”,增加人们的“兴奋度”,把文势推向“高峰”。主要表现为:(1)前途式。例如,《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中的话:“只要同志们坚决勇敢,善于团结当地人民,善于和侵略者作战,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语气贯通,文势激昂。(2)结论式。例如,在《党内团结的辩证法》一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这就是辩证法。”奏要言不烦之效。(3)口号式。例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的话:“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涵盖面广,鼓舞人心。
(四)运用短旬,增强鼓动效果    
 他在公文写作中根据内容的实际和语言环境,运用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句式,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易读、易记、易传,加深人们的印象。例如,《愚公移山》中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再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其所列举的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最有典型性。其中:“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句式短小,切中时弊,脍炙人口。
(五)注重语音,增强鼓动效果
毛泽东同志的公文往往注意根据汉语声调平仄相间和交错的特点,调动汉语语言本身固有的声、韵、调系统,有规律地交替运用各种轻重不同的音节,造成声律的强弱、轻重的变化,从音节的匀称、合辙、押韵、重叠音、拟声等方面,使音韵和谐悦耳,琅琅上口,使文章声情并茂,使语言和其表述的内容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例如《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的话:“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三个小层次中的句首、句中、句尾字词相同,音节重叠,回环往复,韵味感强。
(六)精心制题,增强鼓动效果
标题是公文的眼睛,是公文内容的浓缩。毛泽东同志的公文体现出高超的制题艺术,不论是原有的题目,还是后加后改的题目,大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鼓动性,使文势首先从标题上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等,这些精彩纷呈的标题,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口号,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鼓动性极强。